协助运动员检录、引导群众文明观赛、提供旅游导览服务……当前,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部分比赛项目陆续在惠州举行,赛场内外随处可见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
作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东赛区十七个办赛城市之一,惠州承担十五运会跆拳道、滑板、轮滑及残特奥会跆拳道、大众跳绳五个项目的办赛工作。面对这场国家级体育盛事,惠州积极构建“赛事需求+城市治理”双轮驱动的志愿服务体系,为赛事保驾护航。目前赛程已过半,累计动员志愿者2.7万人次,设立城市服务站点312个,服务总时长突破20万小时,让赛事既有保障力度,又彰显了城市“温度”。

赛事志愿者合影。
赛事保障
900多名“小海豚”们为赛事提供全流程服务
赛场上的拼搏令人心潮澎湃,赛场外的守护同样熠熠生辉。赛事期间,每天清晨,身着绿色志愿服的“小海豚”们便已就位,用朝气蓬勃的笑脸开启志愿服务。从场馆内的检录引导、器材保障,到看台上的文明观赛引导,以及交通场站、酒店的接待服务等,“小海豚”们活跃在18类岗位上,为赛事提供专业、暖心的全流程服务。

赛会志愿者为赛事提供专业、暖心的全流程服务。
大学生志愿者林钊锋担任跆拳道FOP区竞赛专业服务助理,他不仅自己精准把握每个环节,更让整个团队分工明确、协同高效,连续5天,每天超过14小时的高强度值守,他的身影遍布赛场的每个角落——严格核查每一张证件,快速引导运动员超过1000人次,实现了FOP区“零秩序问题、零流程延误”,为比赛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赛会志愿者为赛事提供专业、暖心的全流程服务。
在残特奥会跆拳道赛场上,志愿者们面临着更为特殊的服务考验。为提供更专业的保障,志愿者周美辰主动“加码”,利用课余时间考取红十字救护员证,熟练掌握相关急救技能。当一名运动员在赛前训练中不慎崴脚时,她第一时间上前,用所学知识进行妥善处理,并在后续康复中全程暖心陪伴。“听障运动员放慢手语道出的‘谢谢’,赛场选手之间相互鼓励的默契,让我真切感受到,奉献是另一种形式的收获与成长。”周美辰说。
900多名“小海豚”们同心协力,圆满完成了一场场高强度的赛事保障任务。他们的身影,是赛事中最温暖的绿色风景线。
城市服务
312个城市服务站点构建15分钟志愿服务圈
赛场外的故事,则由值守312个城市服务站点的“红马甲”续写。聚焦赛事期间城市治理服务需求,惠州??创新“1+N+X”阵地服务模式,以市体育中心主站点为核心,联动109个党群服务中心、18个文旅咨询点、7个商圈驿站,构建15分钟志愿服务圈。

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志愿者自发熬煮广式糖水,免费供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品尝。
每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都是一处“暖心港湾”,通过多元化志愿服务为市民游客打造安全有序、温暖贴心的体验,让“志愿红”成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期间的温暖底色。
各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印制摆放了《“跟着赛事去旅行”惠州游玩打卡点》,不少外地观众主动前往站点,咨询惠州周边景区的相关信息,志愿者化身“活地图”,带动西湖、巽寮湾景区客流增长。站点的志愿者还自发熬煮清甜可口的广式糖水,免费供来自全国各地的入场观众品尝,累计服务1.2万人次,游客陈女士称赞“一碗糖水喝出了家的味道”。
随着“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赛事热度攀升,惠州南站成为外来宾客抵达惠州的重要枢纽。三栋镇退役军人战旗志愿服务中队组建专项志愿服务队进驻惠州南站出站口,提供大件行李搬运、公交接驳指引等服务,并发放文明观赛手册,倡导公共秩序,传递城市温度。

志愿者为来惠参赛运动员及市民提供文明交通引导。
惠州还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公众响应”模式,形成赛事服务与城市治理的良性循环。如惠城区组织开展全运知识问答等趣味互动游戏,联动运动员与居民,传播健康理念;惠阳区在惠州机场开展“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专项志愿服务”,为来惠参赛运动员及市民提供交通引导、行李搬运、咨询指引等服务;惠东县多形式普及急救知识,现场进行实操演练,提高广大群众的安全意识及自救互救能力;博罗县在各学校开展“助力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爱心护学志愿服务活动,保障学生的出行安全;龙门县农产品通过志愿服务站点直通市民餐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大亚湾开发区将全民健身、生态环保与喜迎盛会紧密结合,常态化开展公益捡跑、净滩等活动,绿色环保志愿服务蔚然成风;仲恺高新区开展健身训练指导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助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工商银行在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开展金融知识宣传、防诈骗知识宣传、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知识竞赛有奖小游戏,吸引众多市民参与。
暖心关爱
“全运日记”有奖征集为志愿者提供展示风采平台
志愿者保障赛事服务,市执委会志愿服务部也给予志愿者暖心的关爱。
比赛期间,志愿者7:30前到岗,晚上10:30才结束,针对每日赛事时间超过12个小时的现实情况,市执委会志愿服务部进行AB岗配岗,确保志愿者得到有效的轮岗休息,并做好早、中、午三餐和应急夜餐的保障。

赛会志赛会志愿者引导观众文明观赛。
在惠州体育馆D馆二楼还设有“志愿者之家”,配置休息室,心理咨询室、电脑、电视机等,为志愿者提供换岗交流、直播观赛、心理咨询等服务。此外,还配置相片打印机、签名树、留言墙,并开通“全运日记”有奖征集,为志愿者表达诉求、抒发心情、展示风采提供多元平台。“每当自己帮助观众解答了疑问,收获到感谢的话语都会特别有成就感。希望我们能够将志愿精神从赛场传递到社会,为每一个‘你’更精彩!”志愿者黄汉音在“全运日记”中写道。
惠州学院充分保障,志愿者实现学业与服务两不误
作为赛会志愿者的派遣高校,惠州学院承担的志愿服务任务横跨6月至12月,恰好覆盖考试周、暑假、新生入学等关键节点,如何平衡学业与服务成为志愿者面临的首要挑战。

志愿者为来惠参赛运动员及市民提供文明交通引导。
该校教务部推出“课程冲突协调”“优先选课通道”等多项保障措施。参加残特奥跆拳道服务的169名学生,通过专属选课通道完成了课程调整;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志愿服务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组织学生围绕“奉献精神与人生价值”开展专题研讨。这种“实践+理论”的育人模式,使志愿服务成为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
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志愿者们也未曾松懈学业。惠州学院政法学院2024级学生黄汉音是跆拳道项目的志愿者组长,7月的测试赛正值期末备考关键期。她主动协调同组志愿者实行“错峰服务+线上互助”模式,白天在赛场内外协调志愿者后勤保障工作,晚上带领团队在自习室复习,最终不仅所在小组零失误完成全部比赛的服务任务,全组成员期末考试平均分还高出班级均值。
文字: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图片由市执委会志愿服务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