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首家民办非企业调解组织成立

2023-05-11 09:40:00惠州志愿服务网

  4月12日,追回5600多元工资后,江西小伙李志民默默订制了一面锦旗,登门感谢帮助他的惠州市惠众社会矛盾纠纷调处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惠众调处研究中心”)。他说,“现在,心情平复了,生活也恢复了。”

  此前一周,这位年轻人从“失望”到“希望”,是源于他路过位于惠城区江北街道文华路的惠众调处研究中心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进门讲述遭遇。最后,他成为惠众调处研究中心今年3月成立以来的首位受助者。

  江西小伙李志民送上锦旗,感谢帮助他的惠州市惠众社会矛盾纠纷调处研究中心。

  壮大社会组织探索参与社会治理力量

  惠州是广东省“万亿工业大市”,市场主体超过8.4万户,其中企业近3万户,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庞大。

  当前,国内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社会转型愈加剧烈,社会矛盾纷繁复杂,新问题、新矛盾涌现。对珠三角工业大市而言,劳资纠纷是较为突出的社会矛盾之一。据市人社局统计,2022年仅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受理立案争议案件同比增长57.45%,各类调解机构调解争议案件同比增长55.66%。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接受劳资纠纷举报投诉案件和信访机构接收劳资纠纷信访事项对比2021年都有大幅度增长。其中,不少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意识不强,在面对人身财产权益受到侵害时,由于得不到及时维护而选择过激行为。

  近年来,惠州逐步构建起人民调解、仲裁、行政复议、诉讼等多元调处的大调解工作格局,持续巩固完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力争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为深入探索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今年3月底,经市民政局批准,惠众调处研究中心成立,成为全市首个由民办非企业独立运营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研究中心,壮大惠州社会组织探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力量。

  惠众调处研究中心主任张文凡介绍,惠众调处研究中心是民办非企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集结志同道合的律师及热心公益人士,本着合法、自愿、公正原则调解矛盾,发挥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灵活、高效、成本低、非对抗等优势,推动调解在先、诉讼断后,协调联动、智慧便民的多元化纠纷化解,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情理沟通,达成和解协议。

  用情用理用法调解劳务纠纷达成和解

  4月12日,惠众调处研究中心收到一面印有“化解矛盾纾众困,解决纠纷促和谐”的锦旗,赠送锦旗的正是李志民。

  今年2月,李志民通过一家劳务派遣公司在惠城区小金口街道找到一份工作。在工作了1个多月后,他打算辞职,没想到被克扣近5000元的工资。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李志民找劳务派遣公司,几次协商无果,到相关职能部门反映情况,手中又缺乏证据。

  “跑了很多次都要不回工资,很气愤、很失望。”4月7日下午,李志民再次“空手而归”,当路过惠众调处研究中心,无意间看到挂着的牌子,他停下脚步,走进去讲述自己的遭遇。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一直通过电话、微信和他保持联系,缓解他的情绪;另一边,我们着手联系劳务派遣公司,通过法律手段沟通。”4月10日上午,惠众调处研究中心法务黄世民带着李志民来到劳务派遣公司,用情用理用法调解双方的劳务纠纷,最后双方达成和解,李志民拿回了自己的劳动报酬。

  张文凡介绍,惠众调处研究中心还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权益,防范风险,并从专业角度搜集、梳理、研究和解决社会矛盾方法,为政府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这填补了惠州民办非企业单位参与社会矛盾调解并对社会矛盾方法进行搜集、研究的机构的空白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前置,有利于多元化解社会组织矛盾纠纷,构建多元化解机制的方法和途径。”市社科联相关负责人介绍。

  市委党校副教授周翠俭博士认为,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至关重要,其中首要是优化普惠民生的纠纷解决机制。在国家大力倡导完善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大背景下,我市积极探索设立民办非企业性质专业调解组织等做法非常有意义。这些创新机制缓解了公共法律服务专业力量短缺压力,提高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专业的法律服务,践行了新时代“枫桥经验”,惠民生、暖民心,有力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惠州日报记者骆国红 李向英